武则天,这位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,其地位与传奇,自然是众多历史背景的加持下才得以成就。然而,话说回来了,很多人总认为武则天能够站在历史的顶峰,一定得依赖李治的扶持。但李治真的像外界描述的那样,无能软弱、任由他人操控吗?其实,这位大唐的帝王,比许多人想象中的还要深沉、冷酷、甚至阴鸷。
李治的皇位继承之路并不平坦。作为李世民的第九子,李治本来并不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。即便是从长孙皇后的血统来看,李治还有大哥李承乾和二哥李泰两位竞争者。李承乾为了不让太子之位旁落,选择了一条极端的道路——逼宫,最终不得已自废武功,将本来唾手可得的皇位白白拱手让出。李泰自然乐见其成,但出乎他意料的是,李世民在做出选择时,最终将太子之位传给了看似柔弱的李治。李泰难以理解,李治平时对权力似乎毫无兴趣,为什么最后却能获得如此多支持?
展开剩余78%然而,李治并不是没有权力的象征。对于李治的选择,李世民并非盲目从众,他之所以推举李治,是因为李治的“柔弱”反而让他觉得更可靠。李世民认为,李治不会对自己的兄弟姐妹采取极端手段,且他较易于控制,因此更适合做皇帝。然而,李治登基后用实际行动证明,许多看似的“软弱”背后,藏着他深不可测的冷酷与坚定。
在李治即位初期,政局动荡不安。荆州王李景——李世民的六弟,以及其他一些皇室成员,联合图谋叛乱。李治毫不犹豫地采取了雷霆手段,一举镇压,最终将这些叛乱者斩尽杀绝。那些曾经与李治同根同源的亲王贵族,在李治的刀下一个个血溅当场。吴王李恪、蜀王李愔两位被牵连的亲王,更是遭遇了厄运。李恪被绳索勒死,李愔则被流放,这样的手段,怎么能称之为“软弱”?要是让当事的这些皇亲贵族来评价,恐怕他们都会反驳这个说法。
然而,这还不算完。李治一统了内政后,还开始瞄准了朝廷中的一位强势人物——长孙无忌。长孙无忌,曾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,几乎掌控了朝廷的实权,实则权势滔天,近乎等同于第二个“帝王”。但这位“权臣”,身为权力中心,犯的罪不过是“越权”。换句话说,李治觉得虽然长孙无忌为了国家做了很多贡献,但国家是自己的,不能让权臣决定一切。李治不再容忍朝中事物完全依赖长孙无忌的主张。在这种情况下,李治开始主导“相权”的斗争。
随着武则天的加入,李治最终在权力斗争中取得了胜利,成功废除了王皇后,并把权力进一步收回。很多人只关注武则天如何从皇后位置上崛起,殊不知其中充满了权力的博弈。李治能眼睁睁看着武则天逐渐积累权势,岂非自己心甘情愿?在李治的默许下,武则天通过培养自己的势力,平衡了朝堂中的诸多派系,为李治撑起了一片天。
然而,武则天是否完全控制了李治的决策?并非如此。李治的“冷酷”,以及在处理政敌时的果断,无疑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皇帝的决断力和智慧。当李治的权力重新掌握时,面对权臣长孙无忌的挑战,他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果断的手段,将其彻底除去。长孙无忌的死并不是简单的权力斗争,它是李治坚决“收权”的象征。
而武则天最终能否上位,也并非只依赖李治的“控制”。她的政治能力,无论如何都足以让人肃然起敬。作为一位女性,在封建社会中竟能突破重重难关,最终登上皇帝宝座,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成就。即便她的治国行为被后世议论纷纷,但她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和非凡成就。
李治在位期间,确实经历了很多艰难时刻。10年的时间,他逐渐收回了皇权,并将自己的政权稳固起来。但最终,他并没有预见到,身边的武则天竟然会有如此雄心和手段。在与武则天的共事中,李治逐渐放松了警惕,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权力,然而实际上,武则天并未止步,她很快将权力收回,并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目标。
历史上,李治确实以一个“软弱”的形象示人,但要说他完全被武则天“控制”,显然并不准确。相反,李治在位期间大唐的版图几乎达到了最盛的阶段——东击百济和高句丽,西征西突厥并俘虏贺鲁。这样一位看似“软弱”的皇帝,真能完成这些壮举吗?尤其是在李治去世后,武则天的崛起,与李治的“软弱”没有直接关系。
所以,说李治被武则天控制,甚至完全被左右,似乎是一种误解。李治的软弱背后,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深沉权谋,而武则天的崛起,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在李治的默许下逐步展开的。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,李治并非完全无力,而是有自己的考量和策略。最终,李治是否被控制,仍需历史来做出公正的判断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找配资,股票配资平台有哪些,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