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的学生,无论是小学、初中还是高中,轻松快乐好像是一件很难的事。
即使是家长们,一想到鸡娃,每天也是焦头烂额,各种担心。名校毕业的家长越来越多,就越接受不了孩子学习不好。
这个暑假,“拔苗助长”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。我们不禁要问,过卷的教育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?
正如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,每个孩子也该有专属的成长节奏。违背这一规律往往会适得其反。
“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,教师像农人一样,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。”附属中学(以下简称“农大附中”)王军校长如是说。
农业讲究顺应时令,精耕细作。同理,在教育学生上,更要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,尊重学生个性,不放任不管、也不过度干预,更不拔苗助长,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、生动活泼地发展。农大附中的特别之处,就是以“农·人”的情怀和思维在办教育。
为实现“为学生发展提供‘绿色有机’丰富而有营养的课程”这一目标,学校开发了“四维八系”的课程体系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基于培养学生的四大基本维度,逐步形成八个系列的课程。在不断“运转”的过程中,源源不息地为育人目标的实现生成能量与活力,让每个孩子都能全面而个性地发展。
以农业思维办教育,
“四维八系”课程体系滋养学生成长
无课程,不特色。
一个有温度的课堂,是师生共历成长、换发生命活力的舞台。
在农大附中,学习绝不是枯燥的背诵与机械的训练。
生物课上,老师会带领学生亲手实验,探究海水中的碳循环,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;物理课堂上,信息技术让牛顿第二定律以动态可视的方式呈现,复杂的概念瞬间变得清晰而生动。
经过18年的探索与实践,农大附中形成了独特的“互动生成教学模式”。课堂不是教师的单向输出,而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。学生的问题与思考成为课堂的宝贵资源,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转变为了引导者。
来自初二的李同学说:“以前我胆小,不敢课堂发言、问老师问题。但老师鼓励我们积极提问、大胆发言,还常组织小组讨论与合作。渐渐地,我变得勇敢,主动参与课堂互动。通过与老师、同学交流讨论,我解决了学习问题,学到多种思考和解题方法。”
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农大附中开发了“四维八系”的课程体系。以培养学生学科基本核心素养、科技素养、文化艺术素养、身心健康素质为人的发展的四大基本维度。八个系列的课程就像血液一样在学生生命的主体的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中交往、交流、交融,成为滋养学生生成关键能力、必备品格的营养元素。
学校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,更注重像农业思维一样,办顺应学生成长的核心素养培育。在这里,学习是鲜活的、个性化的,学生收获的不仅是高分,更是独立思考的能力、解决问题的智慧,以及终身学习的热情。当孩子们真正爱上学习,未来便拥有了无限可能。
北京市首批特色课程!
从“深蓝海洋”到“民族文化”的
实践成效
农大附中作为海淀区唯一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学校,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教育使命。
对于在北京求学、家乡远在新疆的孩子来说,新疆距海遥远,大海是他们心中神秘而遥远的梦,他们难见大海,难感祖国疆域的博大,亲近海洋是他们心底的热望。
基于此,学校认识到海洋教育对民族团结教育、培育内高学生家国情怀意义重大,将其作为工作重点,推出“走向深蓝——海洋系列课程”。
农大附中每年组织新疆学生看海,《海洋与生命》课程深受学生欢迎。为满足学生探索海洋知识的需求,学校又陆续开设《海洋化学》《海洋地理》等系列海洋课程。这些课程激发了学生的爱海情结,培养了他们守卫国土安全的责任感。几年来,不少内高班学生因对海洋感兴趣考入。
与此同时,学校全方位、多层次地开展了各类教育实践活动,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。
在北京前门大街、胡同小巷、社区感受民俗民风,在博物馆等场馆及北大清华感受首都科技文化活力,在北京家庭的关爱中感受民族团结大爱……这是学校“五色土园地——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系列”之“走进北京家庭”教育实践课的场景。每年春节,学校都会组织京新学生手拉手,让新疆学子体验“我在北京有个家”的温暖,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长。
还有《多姿多彩-民族舞蹈课程》《汉韵唐音-吟诵》《翰墨飘香-书法》等一系列充满着浓浓民族味的课程,既展现了灿烂的民族文化,也将家国情怀深深地根植在了学生的心中。
《民族舞蹈课程》以及《海洋化学》课程,凭借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与实践成效,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特色课程。
在农大附中,像“五色田园地”和“走向深蓝”这样的特色课程共有八个系列。它们还包括绿色生命课堂——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课程系列、墨子创意空间——开放性科技实践创新课程系列、春雨书院——学科阅读课程系列、阳光心理坊——积极心理课程系列、青春活力场——体育健康课程系列、虹——国际交流理解课程系列。
真正有效的教育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是需要立足学情,因材施教。农大附中的“四维八系”课程体系正是基于对学生全面而深入的了解,精心打造而成。它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舞台,让他们在不同的课程领域中尽情探索、发现自我、实现自我。
“农业+”的“种草计划”,
生涯规划提前解锁未来职业
今年3月初春伊始,农大附中初二年级全体同学投身于“农业 +”课程的实验探究。他们聚焦《农业节水技术》这一极具现实意义与前瞻性的课题,开启了多维度、深层次的学习与实践。
课程推进中,同学们化身小科学家,系统学习农业节水知识、精心实验。他们细致对比保水剂吸水倍率、观察滴水器出水状况、探究现代节水技术与灌溉系统设计,实验环节全神贯注,数据记录反复核对。交流中,他们深感农业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迫切需求,坚定了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的决心。
农大附中作为“北京市普通高中特色学校”建设项目校,依托中国农业大学、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优质资源,重点打造“农业+”科技特色课程体系。
该校为七至九年级学生设计了贯穿传统农业、现代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课程链,涵盖食品科学、农耕文明、材料科学、工程技术、航天遥感与人工智能六大领域。这些课程不仅夯实了学生的科技素养基础,更为他们高中阶段的专业探索埋下了兴趣的种子。
随着学生顺利升入高中,曾经埋下的兴趣种子也到了等待发芽的阶段。然而,进入高中后,学生面临着升学与专业选择的双重挑战。研究表明,这个阶段正是青少年进行生涯探索的黄金期,但现实中,繁重的课业压力往往让学生无暇思考未来发展。
针对这一现状,农大附中创新性地将前沿科技实践与生涯规划相结合,开发了十大特色研究课题,帮助学生探索专业兴趣与职业潜能。这些课题包括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凝胶电泳、土壤学领域的微塑料研究、智慧农业工程应用等,覆盖生态、能源、建筑、营养学等多个学科。
通过实践性学习,学生能够在真实科研场景中了解科技发展趋势,同时更清晰地认知自身优势,为未来的升学与职业选择奠定基础。这一课程体系的建设,不仅响应了国家科技、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,也为学生提供了从知识学习到生涯规划的系统支持,使他们在面对未来专业选择时能够更加理性、主动。
学校的课程创新成果获得了“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”“中国柔道特色学校”“北京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”“海淀区首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”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”“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”“北京市行业示范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”等多项荣誉称号,充分体现了农大附中课程建设特色化、多元化的发展成效。
文|京教君
素材来源|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
微信又改版啦
为了让「京城教育圈」出现在您的时间线
星标一下★为了更好的我们
欢迎 | 扫码加入
京教圈学习交流群
走之前记得点个“心心”哟
炒股配资找配资,股票配资平台有哪些,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